贅音 vs. 轉音 vs. 輩份

26
深波古經文教基金會
12
閩南語漢字理論
13
Youtube 影片

介紹 - Introduction

贅音 vs. 轉音 vs. 輩份

2018-04-05

贅音就是多餘,不必要的聲音。閩南語的贅音字是「兒」音 á。

子,是讀書人文人的謙稱,例:孔子。閩南語採用「兒」字,但稱呼別人時,就把別人給瞧扁了,有點指對方比較小的意思(指輩份)。例:叔叔,閩南語稱阿叔,但媽媽稱呼比自己年紀小的小叔,稱阿叔兒。

在臺灣,嬰兒唸enn-á或inn-á,但漢字卻誤作「嬰仔」。仔,是廣東人誤用的漢字,臺灣卻視為本字,誤用的情況一籮筐,難怪閩南語常被視為沒有漢字。常見的「不是你,而是誰?」而的發音就是 á。在韓國,孤兒唸作koo-á。

文獻常見的贅音用法如下:

普通話 閩南語 發音 意義 文獻
帖子 帖兒 thiap-á 邀請的信函。
豎子 豎兒 sut-á 指牆頭草,沒有擔當的人。
孫子 孫兒 sun-á 兒子的兒子。
椅子 椅兒 í-á 木製的小坐椅。

在臺灣南部,有一種特殊的用法,稱阿兄兒。指扛抬棺材的人。

通常稱阿兄,代表對方比我們年長,但後面又加個「兒」字,又帶有輕蔑的意思,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用法。但南部的用法,在中部卻又無此稱呼,顯然是當地衍生的新名詞。總歸一句,入境問俗,在南部切勿隨便帶有贅音,否則很容易產生誤會喔!

轉音

兒,也可以當轉音使用。

漢字逐字分開唸,都沒有問題。但兩個漢字合在一起,偶有唸起來有卡卡的情形,這時候可採用轉音的方法。例:明早,閩南語明兒早,音bîn-á-tsài(常見於清宮大戲甄嬛傳及明清話本)。目前閩南語誤作「明仔載」,完全不符漢字形音義原則,這是採用錯誤文獻的結果。

輩份

舅舅,閩南語稱阿舅,音a-kū。

當舅舅年紀比您小的時候,閩南語稱舅兒,音kū-á。舅兒的用法,在這時候就是輩份的關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