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字理論

26
用字理論:動態演示
12
閩南語漢字理論
13
Youtube 影片

介紹 - Introduction

用字理論

2018-04-05

閩南語有閩南語的用字,其用字與讀書人不同。即讀書人有讀書人的文字,閩南語有閩南語的文字。
不同漢民族的語言雖然不同,但用字必然基於同義字(詞)的概念,例:下雨,閩南語落雨,客語落水,英語rain。

普通話與閩南語是不同的兩套字

普通話 閩南語 差異 文獻 例句
糕粥 糕糜 粥糜 水滸傳 第四十五回:這老子挑著一擔糕,潑翻在地下。
第四十七回:那老人篩下兩碗白酒,盛一碗糕,叫石秀喫了。
第四十五回:老漢每日常賣糕粥糜營生,只是五更出來趕趁。
遠迎 遠迓 迎迓 西漢演義 第四十八回:韓信聞知,亦差薛歐、陳沛二將遠
第四十八回:又兼韓信用兵如神,若兵過洛陽,亦當遠,免彼攻擊也。
第四十八回:隨差灌嬰、曹參出郭迎迓
黑牛 烏牛 烏黑 三國演義 第一回:次日,於桃園中,備下牛白馬祭禮等項
第九十一回:用七七四十九顆人頭並牛白羊祭之,自然風恬浪靜,更兼連年豐稔。

古書經常將文讀與白讀分開書寫,並在後方將兩字並列(即今之同義複詞,例:烏黑,烏即是黑的意思)。
西漢揚雄《方言》:娥、㜲,好也。秦曰娥,宋魏之間謂之㜲,秦晉之間,凡好而輕者謂之娥。自關而東河濟之間謂之媌,或謂之姣。趙魏燕代之間曰姝,或曰妦。自關而西秦晉之故都曰妍。好,其通語也。可知各地方用語不同,惟今視之,不過是同義字的關係而已。秦始皇為何有「書同文」的發想,就是要解決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問題。

要尋找閩南語漢字,往同義字的方向尋綽,約可即時解決90%以上的問題。

下面是常見的用法:

同義複詞 普通話 閩南語 註解
顆粒 一顆西瓜 一粒西瓜
疊沓 一疊鈔票 一沓錢 一沓錢,本用法常見於對岸,證明河洛話尚存於民間。
迎迓 鬥陣迎媽祖 鬥陣迓媽祖 誤:逗陣迎媽祖
濁醪 濁水溪 醪水溪 誤:濁水溪
拍打 打開 拍開
庇佑 保佑 保庇
亮光 天亮 天光
衣衫 穿衣 穿衫
毛髮 頭髮 頭毛 鬃毛,頭鬃即頭毛。
疼痛 心痛 心疼
燈火 電燈 電火

但這麼簡單的道理,語言學家就是不明白,整天往死胡同的方向鑽。除認為語言會變之外,更認為上古漢語已佚失,而採用瑞典漢語學家高本漢的謬論,除稱漢藏同源之外,更提出漢藏語系之說,繼而採用擬音的手法,構擬出上古漢語的發音。其發音除了古怪之外,更違反先前語言學文獻的見解。雖然說學術論述見解不同,然個人對此一不科學的說法,採嗤之以鼻的態度。

在日據時代,臺灣人為恐語言遭日語同化而消失,將教育轉入地下化(在夜間舉行),民間稱暗學或暗學兒(àm-o̍h-á)。因此語言文化得以繼續傳承,為在臺灣光復之後,主政者基於教育的需要,禁止民間講方言,閩南語遂逐漸式微,並有消失的疑慮。後再學者的奔走之下,臺灣出現母語教育的課程,成為小學的必修課程之一。然閩南語由於老成凋零,加上早期來臺多為目不識丁的農民,因此文獻多所訛誤,致臺灣的母語教育令人憂心忡忡。

無漢藏語系,只有不爭氣。

同義複詞:同義複詞的另一個同義字,通常就是閩南語漢字。

同義複詞:同義複詞的另一個同義字,通常就是閩南語漢字。

你給我印象深刻 你予我印象深刻 (給的同義字"予",音同雨 hōo,「予」才是閩南語用字)

 

你讓我印象深刻 你予我印象深刻 (讓的同義字"予",音同雨 hōo,「予」才是閩南語用字)

說明:讓給,同義複詞。讓予、給予的予,按以音別義的原則,應該發不同的音,但因為讓給也是同義複詞,因此音並未改變。

同義複詞:同義複詞的另一個同義字,通常就是閩南語漢字。

你真美 你真姝 (美的同義字姝,音 súi《甘字典》)

文獻:《新唐書.列女傳.符鳳妻玉英》:「符鳳妻某氏,字玉英,尤姝美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