閩南語的源流

26
深波古經文教基金會
12
閩南語漢字理論
13
Youtube 影片
閩南語的源流

閩南語可追溯自夏朝,從夏商周以降,就是夏言。夏言即雅言,即古代的讀書音,又稱文言(文雅,同義複詞)。

東漢末年天下大亂,後為司馬炎統一,國號晉。旋因八王之亂而致五胡亂華,中原漢人攜家帶眷南遷閩南,福建縣誌有「衣冠南渡、八姓入閩」,而將語言的種子播撒於閩南,爾後上古漢語變成今之閩南方言。而北方陝西、山西一代的方言,因胡人從此進入中原,而將語言攜入中原,後在北方壯大,形成今日的普通話。此消彼長之間,官話變方言,方言變官話,為政之人,不可不慎!

聲調八音
調值 陰平 陰上 陰去 陰入 陽平 陽上 陽去 陽入
例字
音標 kun kún kùn kut kûn kún kūn ku̍t

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,閩南語再分陰陽,共八音。
韻書記載漢字的讀音,為了讀書朗誦之便,有固定的聲調值;語音今無任何韻書留存,可在八音的範圍自由升降。例:開,開開,開~開開,不管是聲調拉長及音調高低均可。另外,勤勞,閩南語勤力kut-la̍t,勤的音由kun(泉音)轉kut(陰入),此即閩南語八音的規則。「勤力」相關文獻如下,閩南語今將「勤力」誤作「骨力」,著實令人莞爾。
《醒世恆言》賴得你等勤力,各能生活,每年送我禮物,積至近萬,衣裝器具,華侈極矣!
《諭世明言》如今不要似前擡轎。我們勤力耕種,挑賣山柴,也可度日。
《警世通言》那周三直是勤力,卻不躲懶,倏忽之間,相及數月。

白讀

白讀就是母語,又稱語音。
在古代,中原漢語系民族頗多,不同漢族的語言無法互通。文字發明之後,各民族賦予文字的發音,形成一字多音的現象,縱然讀書識字之後,不同漢族之間,語言亦無法互通。秦始皇統一六國,為何要書同文、車同軌?即因語言、文字與度量衡不同所致。

文讀

文讀即朗誦詩書的讀音,又稱文讀,即古代的官話。
在古代,中原漢語系民族頗多。文字發明之後,一個文字各自表述,語言自然無法互通。有鑑於此,古人乃制定標準的讀音,形成共通的語言標準,即古代的通語。例:優、良、善、佳、好等五個字,日語通稱好(中原的通語)。

文白異讀

光,文讀kong,白讀kng。一個漢字若文白有不同的唸法,稱文白異讀。

  格鲁伯语言文化研究院院長林待秋的《史海鉤沉:文字記錄語言嗎?》提及:「中國人則不同,一直走的是兩條路:即中國人聽說一套,用的是白話,而讀寫使用另一套,即文言。」這跟講閩南語的族群一樣,在家聽說用白話,學校讀寫採用文讀。
先有語言,後有文字,可知白讀早於文讀。《正字通》:「夷語稱老者爲八八或巴巴,後人因加父作爸字。」證明先有語言,後有文字,而非先有文字後有語言。另外,從現今世界上,尚有許多種族只有語言、沒有文字,即可得到印證。

韻書

韻書即古代按韻編排的字典。
讀音採用反切法以兩個漢字,前取首音、後取尾音,記載漢字的讀音。例:土,他魯切。他讀音tann(th-ann),魯讀音lóo(l-óo),土取他的首音th與魯的尾音óo,讀音tóo。例:皇天后土,讀音hông-tinn-hiō-tóo。

歷代的韻書包括:
《切韻》,隋
《唐韻》,唐
《廣韻》,宋
《集韻》,宋
《韻會》,元
《洪武正韻》,簡稱《正韻》,明
《康熙字典》,清

一字多音,以音別義

一個漢字因造字的觀點不同,因而衍生不同的字義,為解決一字多義的問題,閩南語採發音不同以區別字義,即一字多音、以音別義的方法。例如:閩南語「重」這個字有兩個字義,一是層層疊疊的意思,讀音tiông,語音tîng。另一指重要或重量的意思,讀音tiōng,語音tāng。一個字若有兩個字義,且文白異讀就形成四個發音。